社会行动的 “根—径—络”

2016/08/06 14:00——2016/08/07 17:00
天府大道南延线麓湖艺展中心
详细介绍

“艺术介入与社会化实践”系列论坛2# 社会行动的“根—径—络”


主办:麓湖•A4美术馆

策划:Bloom绽

时间2016年8月6日-2016年8月7日

地点成都·天府新区麓湖艺展中心麓湖•A4美术馆学术报告厅


内容Content

l  讲座Lecture

《根与路径:台湾城乡流动中的地方认同与社会链结》

《从网络到英特西铁城——重读<中国建筑与当代艺术结合的十年>

时间:2016年8月6日14:00-17:00


主讲人:

康旻杰(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)

王家浩(建筑与艺术批评人、策划人)


l  圆桌对话Roundtable Dialogue

时间:20168710:00-12:00 14:00-17:00

发言人:

康旻杰(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)

宋轶(艺术批评人、策划人)

李巨川(建筑师)

刘柏宏(原典创思+经典工程负责人)

林芳正(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建筑设计部主任)

林宜萱(建筑师)

汤芸+张原(人类学者)

徐浪(建筑师)

王家浩(建筑与艺术批评人、策划人)


论坛主题:

集体策划团队Bloom绽在此次“在地-运动”项目中(正式发起于2013年)将提出“根—径—络”的框架,以此回应都市状况中的“在地性”(根)、“进入与走出在地工作的方法和路径”(径),以及“如何促成社会行动的地点位移以形成运动网络”(络),三个层次的议题。并且,将以“根—径—络”的框架,来和此次活动邀请的嘉宾共同梳理、面对、讨论在此参考坐标之下的建筑、艺术、社会运动的诸多行动案例,重新审视我们各自所焦虑的问题,重新审视对各自熟知案例的认知角度、叙述方式。

以上这些,都是在为期两天的论坛活动中会展现给观众的一面。

  

嘉宾介绍:

康旻杰

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,1996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建筑及规划学院都市设计暨计划系博士,

2009 策展”空间囹泊“入围获选第四届鹿特丹建筑双年展,并荣获特别优选奖。

 

宋轶

艺术策划人、评论人,现为《艺术界》杂志资深编辑。


李巨川

建筑师,1986年毕业于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城市规划专业,曾先后任教于多所大学建筑系。1990年代起,以行为、录像、照片和场地装置等方式进行建筑实践,同时进行相关的写作、演讲、教学和展览。2010年,与武汉艺术家共同发起“每个人的东湖”艺术计划。

 

刘柏宏

原典创思+经典工程负责人,台湾景观学会荣誉理事长。

 

林芳正

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建筑设计部主任、台湾专业者都市改革组织OURs 宝藏岩工作室项目负责人


林宜萱

出生于台湾台北。毕业于法国国立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,为法国国家建筑师(DPLG)。留法十年,曾于巴黎、台北、北京、成都工作和生活。曾任非常建筑主任建筑师、直向建筑理事、家琨建筑资深建筑师,参与或主持多个建筑、室内及展览项目,主持项目包括:杭州唐宫海鲜舫、成都西村艺术空间、大兴生物医药产业中心、坪山新区文化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竞赛、2011年成都双年展“不确定城市”等。译有《独特物件-建筑与哲学的对话》、《库哈斯谈库哈斯》(皆由台北田园城市出版社出版)。现为独立执业建筑师。

 

汤芸、张原

人类学学者,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教授、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类学、民间宗教与仪式研究、西南民族地区的传统信仰与社会空间制度。

 

王家浩

建筑与艺术批评人、策划人,建筑实验者。联合主持“包豪斯情境及其当代条件”的历史研究工作,策划主编“BAU译丛”的系列出版物。

 

徐浪

建筑师,合造社创始人。香港华艺设计顾问(深圳)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。从事城市研究、建筑学研究和实践、艺术创作实践。曾任《城市中国》杂志编辑,曾获日本“新建筑”概念设计大奖。


自媒体关注